今日,《世界报》刊登了一篇有关叙利亚难民在德国生活现状的调查评论。据联邦就业局(BA)最近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德国,有四分之三具备劳动能力的叙利亚人部分或完全依赖德国政府发放的救济金(Hartz IV)生活。
该评论指出,尽管这个统计结果有些惊人,但也在德国政府的意料之中。根据经合组织消息,在叙利亚,有多达三分之二的学生甚至缺乏阅读和写作能力。据了解,就整体而言,来自土耳其和伊朗的难民受教育程度平均高于来自其他国家(例如叙利亚)的难民。
尽管也有一些来自叙利亚的年轻人,在德国接受了专业培训和学习,之后成功获得工作职位,渐渐融入德国社会,但这样的成功案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Abdul Abbasi就是几十万逃往德国的叙利亚难民中极少数的成功者之一。他十几岁时从阿勒颇(Aleppo)逃亡,之后在德国哥廷根修读牙科专业,又与他的一名叙利亚朋友一起写下“Eingedeutscht”一书。除了Abdul Abbasi之外,还有难民在德国从事老年人护理行业,在医院或养老院工作,有人担任厨师,也有人在德国做起小生意,经营商店或餐厅。
据报道,就在四年前,当时的戴姆勒首席执行官Dieter Zetsche在德国国际汽车及配件展IAA上指出,最理想的情况是,数十万的难民可以为德国下一个经济腾飞提供劳动力基础,就像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联邦德国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数百万外来劳工一样。
很显然,这个在2015年被提出的“理想社会”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对此,德媒强调,德国人不应该就此失去希望。也许这个目标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达成,也许德国人需要采取更多的方法和措施,促进难民真正地融入德国社会。
“但也许我们应该更加诚实:帮助数十万叙利亚人民躲避残酷的战争和可怕的难民营,让他们来到欧洲避难,这是正确的!即使这笔账可能永远无法被‘还清’。这诚然是一种伟大的人道主义行为,但是,如果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我们不能再做出同样的选择。”
(欧洲时报德国版林湉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