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向美国国会提交了2019年年度报告,该报告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
该委员会自2002年以来,几乎每年(2003年除外)都以发布年度报告的方式对美中经贸关系发展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交国会。
过去17年来,这些报告总体对华十分负面,只有个别年份有所收敛,并且其内容和建议以往很少被美国政府采纳。 但时至今日,在特朗普政府治下,其报告已经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USCC到底是什么组织?
成立于2001年的USCC是美国国会常设的针对中国的反华机构。当时美国国会通过予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地位议案后,有的反华议员担心由于予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会使美国丧失了对中国人权等问题进行年度审查的权力。
所以,为了所谓的“给予中国以监督和制约”,美国国会专门成立了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USCC)和国会-行政部门中国委员会(CECC),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对中国进行所谓的监控和调查。
国会根据《国防授权法》向USCC每年拨款约200万美元,国会不时也参考USCC的观点。但是美国历届政府对该委员会反华的性质心知肚明,也了解中国政府的反对态度。所以,USCC虽然四处分发其年度报告,但也因其立场偏激而往往难登大雅之堂。
△ 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主席卡罗琳 ·巴塞罗缪(资料图)
中国政府对USCC持不予承认和反对的态度。其中多位主要成员对华态度顽固不化,充满了各种偏见。现任委员会主席卡罗琳 ·巴塞罗缪是委员会核心人物,此前担任众议长佩洛西的办公室主任长达15年,长期主导USCC的报告内容。她虽然到访中国多次,但一直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多年来,其反华态度不但未有丝毫变化,反而对华偏见更加根深蒂固。
主流智库边缘化,极端观点成主流
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绝大部分美国主流智库被边缘化,而USCC的极端观点却成为美国政府和国会制定对华政策的主要参考。
2017年底,USCC举行中国企业赴美投资专题听证会。2018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限制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外国投资风险评估现代化法案》。这其中,USCC难辞其咎。
2018年以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的对华“301调查”报告和美国政府部门发布的其他相关对华政策文件中,大量引用USCC的观点、数据和结论。USCC年度报告中所提对华政策建议也被特朗普政府和国会采纳。
△ 2018年3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总统备忘录,依据“301调查”结果,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企业对美投资并购。
从今年美国政府的对台政策变化来看,美国政府采纳了2018年USCC的部分建议。不久前,美国通过的所谓“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其中部分措施也来自于去年USCC报告的建议。此态度与往届美国政府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出发点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
翻阅2018年年度报告,不难发现2019年报告是对去年报告的深化和延伸。贯穿2018年报告的主线是中国的“走出去战略”,重点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包括所谓中国扩大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中国军力发展和建设“世界级军力”。同时USCC提前把军民融合问题指定为2019年报告的内容之一。
不仅如此,2018年USCC就将台湾和香港问题放到了较为显著的位置,建议邀请台湾参加军事演习,增加对台军售等。在香港问题上,由于美国视中国内地和香港为不同的关税区,USCC建议国会重新审查美国出口管控政策。
分析2019年USCC年度报告,可以发现有如下变化:
▲ 首先,此报告的内容远远超过了立法所限定的中美经济安全内容,提出了多达38条政策建议,创历史新高。往年的报告一般只有三至四章,主要包括中美经济、安全关系及中国与世界。但此报告共六章,分别是中美经贸关系和安全外交、中国的内外挑战、中美竞争、中国的全球野心、台湾、香港六个主题。
其次,该报告过度渲染两国战略竞争和博弈的战略态势,对双边关系发展的互利共赢一面只字不提。报告内容从过去主要关注中国的投资商业环境和国内改革等经济议题向中国的全球参与、中国军力和关键新兴技术发展及中美竞争方面转移,过度关注中国军力发展和两国关系中所谓“你死我活”的一面。今年还将中俄关系发展作为中美博弈的一个因素加以考量。
▲ 最后,该报告最引人关注的是将涉及中国主权和内政的台湾和香港问题单独设章进行分析和建议。USCC报告多年来一直关注台湾和香港问题,不过之前都是放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一章中,分两小节分别进行讨论。但是在今年的报告中专门设立两章,这一显著的变化充分反映了美国国会和该委员会干涉中国香港和台湾问题的主观意愿持续上升,动作频频。
不得不说,美国一些政策制定者找错了“风向标”,已经完全偏离了中美建交40年来长期健康持续发展的正确轨道。把如USCC这样反华机构的建议作为其主要的政策制定参考,不仅是美国政策制定者的悲剧,更是中美关系的大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