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南非汇率  >> 查看详情

西方报告:中国援建“点亮”非洲

2018-12-11 00:00:00 来源: 海外网-中国论坛网 阅读 (7302次)

 图片1.png

资料图: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在埃塞俄比亚建成的阿瓦萨工业园  (图源:视觉中国)

近期,美国威廉与玛丽学院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称相较于西方项目,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能有力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并助推非洲平衡发展,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

这份报告引用了夜灯数据,夜光强度是测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很好的指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消费和投资活动中的灯光使用量也会随之增加,因此夜光强度能够反映基建的实际效果。而越来越多的数据和案例证明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推动了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原因。中国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通过整合非洲区域内资源和延长非洲产业链,直接促进非洲产业转型,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均衡地发展,为当地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具体来说,非洲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多重问题,既包括中小企业居多,依赖外部企业和低廉劳动力,还包括产业结构层次、产品附加值低,产业规模较小。同时,非洲整体教育质量较低、民众文化素质不高、人才外流严重。这些都成为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不小的障碍。

中国与非洲开展了全面的合作,其中基建投资有利于扭转非洲基础设施匮乏的局面。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物质前提条件,有利于人员流动、商品贸易、工业发展。同时,基建项目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有助于提升教育培训、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从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是改革开放的必要准备和必然需求。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促进经济生态较好的地区先行发展,进而带动较落后较偏远地区的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促进不同自然禀赋和地理条件地区之间的相互带动、优势互补,进而实现平衡发展。

从非洲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非洲国家大部分地区发展不平衡,高速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人口和资源大多集中在少数大型城市,而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十分落后。通过便利的交通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脉络打通,在农村地区开展基建项目,能将资源和人口更有效地输送到欠发达地区,进而弥补地区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西方媒体常常指责中国对非援助和投资对非洲长期发展带来了伤害,一会儿说是为非洲带来了腐败,一会儿又说让非洲国家陷入债务陷阱。事实上,西方媒体受到其固有价值观的影响,对中非关系经常持有偏见和误解,并且随着中非关系近些年的迅猛发展,这些不实之词又被媒体进行了再加工和再包装。“不附加任何条件”是中国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延展,与非洲的腐败现象没有必然因果关系。相反,中国近年来注重与非洲国家政府之间的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反腐败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有助于增强非洲政府的治理能力,遏制腐败现象。非洲债务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与西方国家70年代实行的结构性调整有关,现在中国对非洲国家的贷款情况总体可控,中非关系不会因为西方国家制造的杂音而放慢脚步。

中国秉持着合作共赢的理念,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不附加政治条件的、双向的和真诚的,这与对非援助主要国家的投资方式存在差异。具体而言,中国对非投资的主要领域是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等“硬”领域。西方对非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通信等“软”领域。这与中国和西方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也与中西不同的发展理念相关。中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正在享受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化发展的红利,因此“硬”领域既是中国与非洲开展合作的优先领域,这是由南方国家之间的共同发展需求决定的。此外,这些领域的合作是以提高非洲国家发展能力、挖掘其发展潜力为目的,不受眼前利益左右,而以长远发展为导向。

西方指责中国在非洲投资目的的背后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不同,也体现了中西对外政策的巨大差异,这些巨大差异造成了对非投资援助实际效果的明显差别。中国在投资非洲基建时坚持互惠互利,强调通过经济不断发展消除非洲的贫穷、落后与动荡,而西方大国对非援助以意识形态优先,将民主、善治和人权作为向非洲提供援助的前提条件。事实上,非洲国家很难在短期内达到西方的要求,因而无法得到援助和投资,经济和社会因此得不到改善。

总之,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了当地交通状况、方便百姓出行;保障用水用电、提高生活质量;建园建厂,增加青年就业;修建学校医院、提供更好公共服务……我们有理由期待中非合作将建设一个更加富裕、平等和美好的非洲。

(孟瑾,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海外网-中国论坛网 刘思悦/整理)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更多中国理论权威解读,尽在海外网—中国论坛网(www.china-theor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