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的丽江,坐落于滇川藏三省交界的云贵高原上,在这片同时容纳“雪山草地牛羊,小桥流水人家”的秀丽大地上,古老的纳西民族有着自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独特生态观。如今,丽江人在旅游发展与环境协调中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长江上游构筑起“两山三湖一江一城”的生态绿色屏障。
⒈阳光宠爱的地方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航程,飞机降落在丽江所在的云贵高原上,此时已经接近夜里两点。走出舱门,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满天繁星,甚至连猎户座的“腰带”都清晰可辨。深呼吸,空气虽然冷冽,但是只觉得透彻心扉。
丽江空气好已在全世界出了名。早在2017年,丽江全年有284天达到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位列全球好空气城市十佳,虽是高原,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到上万个,是名副其实的“氧吧”城市。这一切与丽江持续对大气污染严格防治密不可分。
丽江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开展“烟尘控制区”创建,对布局分散的工业污染点源、未采用轮耕作业无撂荒地起尘的农业面源进行集中整治。同时对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行双管控,仅2017年,丽江削减化学需氧量168.78吨。截至2018年5月31日,丽江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100%。
寒冷的季节里,丽江也总是晴空万里,成为被阳光宠爱的地方。白天,晒太阳、发呆成为当地人最简单、最幸福的生活习惯,晚上,仰望星空,可以领略到“众星罗列夜明深”的绝美景象。当地人总结丽江旅游密码:这里优良的空气和明媚的阳光,可以让忙碌的人停顿下来,让烦躁的人安静下来,让郁闷的人兴奋起来,让痛苦的人幸福起来。 据了解,未来丽江旅游要从过去的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从观景旅游向康养、旅居转变。
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汽车驶入玉龙雪山,只见13座山峰由南向北纵向排列,谷坝镶嵌其中。据了解,玉龙雪山是滇金丝猴等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原生地,不仅有第四世纪冰川遗留下来的珍稀植物油杉、红豆杉,还有被誉为“当今世界活化石”的古生代遗留物种水青树、攀枝花苏铁。热带性的干热河谷稀树草原至寒带冻荒漠的动植物共聚一山,使这里成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横断山区的核心区域之一。
传说,纳西族的先祖很早就意识到不能对自然过度索取,他们对自然物和自然力赋予神化和灵性,使纳西族一直保持着尊重自然的文化传承。
虽然有着热爱自然的风俗习惯,但丽江也经历过由砍树经济向植树经济的转变。“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还是通过砍伐木材发展经济,1998年之后,整个丽江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也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我经历了丽江从砍山砍树到看山看树的转变,最深的感受就是旅游业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丽江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世竑对笔者说。
大量涌入的外地游客和商家在为丽江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丽江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对此,丽江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合执法机制,对辖区内动植物资源开展巡护监测、人工繁育、迁地保护和放归自然等工作,对濒危动植物集中分布区域实施挂牌保护。目前,仅玉龙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就已监测到赤麂、猕猴、赤狐、白腹锦鸡、红嘴蓝鹊、野猪等重点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种群数量更是由180只增长到350只。当地还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工程,对金沙江沿岸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恢复。这些森林植被对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该地区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是长江上游的绿色走廊。
⒊“黑龙”再临高原水乡
大研古镇已有700余年历史,因其居于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古镇主街傍水,小巷临渠,石桥与河水、绿树、古巷、古屋相依相映,形成了“城依水存,水随城在”的高原水乡图。水是丽江古城的灵魂,一位纳西族妇女告诉我,“纳西族有很多与水相关的习俗:不得在水源之地宰杀牲畜,不得丢弃垃圾于水中,不得在水中洗涤污物,不得在水源旁大小便”。
笔者来到古城水源地之一的黑龙潭,看着汩汩而流的河水,很难想象它曾有六年时间断流。当地政府排查并封填古城区内违规挖掘的各类水井,采取多方措施,终于在去年让黑龙潭又恢复了当年的雄姿。
当地政府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作出很多努力:对流经丽江的615公里金沙江流域,严格执行Ⅱ类水体保护措施,严防建设项目污水直接排入金沙江,保障流域水体达标;推进河长制,共设置各级河长1199人,对全市597个河湖库渠进行责任管护;建立漾弓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动机制,强化专项督查,开展以排污管网建设为重点的水环境污染专项整治等。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02月12日第08版 董佳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