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强在金台沙龙现场 海外网 谢明/摄
2月28日,在2019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人民日报海外网举办了主题为“百年未有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2019年全国两国前瞻”的金台沙龙,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解读。其中,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韩强重点就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释放的信号进行主旨发言,回应民众一直以来对教育问题的关切。他强调,人民满意是教育的最高标准,需要把握好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以下为韩强主旨发言全文: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是教育的最高标准,与党的教育方针是统一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前迫切需要在促进教育公平与效率两个突出问题上取得新进展。
一、更加注重教育公平是人民满意的基础和前提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经济分配领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经历了从“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更加注重公平”的演变过程,在教育问题上,我们同样也要把公平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前段时间,一位明星的博士学历、博士后资格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质疑,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这件事触碰了教育公平的底线,因此,保证教育公平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教育公平具有复杂性,因为在公平问题上从来都有各式各样的说法,如结果公平、程序公平、机会公平等等,虽然绝对意义上的公平难以实现,但是相对意义上的公平是具有共识的,在教育问题上,教育公平就是要保证公民受教育的权利、机会、程度、资源等方面的公平,否则人民满意就谈不上。当前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回应和解决好人民普遍关注的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守住义务教育公平这个底线。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普及性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性工程,这个公平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分区域、性别、民族、信仰、收入等,必须充分保证,任何人没有权利剥夺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然,义务教育要逐步向高中阶段普及,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终要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第二,保障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的机会公平。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等,虽然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普及教育阶段,但是毕竟还难以保证完全普及,还是要靠高考成绩来划分学校,像中国2018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47.8%,这意味着有一半多的考生不能进入高等院校读书,但是具体到各个省市,情况又有所不同,有的高考入学率高,有的低,或者要进入同样的学校读书,有的地方成绩就要更高才行,这当然是一种不公平,也会挫伤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这要成为我们办好高等教育重点解决的问题。研究生教育虽然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仍属于精英教育,由于资源有限,保证机会公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问题上也要通过公开公正,切实保证每一个考生的权利公平。
第三,尽可能公平配置教育资源。很多教育不公平现象是由于不能够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造成的,如城市和乡村、东部和中西部、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等,现在城市学区房为什么要高,就是因为孩子可以划片进入较好的幼儿园、中小学读书,从而和同龄人相比可以赢在所谓“起跑线”上。虽然学校办学条件、水平很难整齐划一,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师资资金等资源优化配置,使差的变好,好的变强,从而尽可能满足更多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
二、提高教育效率是人民满意的核心与关键
我们追求的教育公平不是低层次的公平,而是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平,因此必须把质量效益放在核心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人民需要。
我们在教育效率上的问题是投入与产出、数量与质量等难以匹配。比如,我们有1245所本科院校,但是真正进入世界百强的也不过清华、北大等几所;我们普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2831.03万人,在学博士生38.95万人,在学硕士生234.17万人,其规模在世界是首屈一指,但是我们的科研水平、科技贡献率与庞大的教育基数相比还远远不够,我们在许多领域缺少大家、大师还是一个普遍现象,这当然是人民对教育还不够满意的地方。为此,我们也要注意抓好三个重要方面:
第一,建立多层次、均等化的教育体系。中国人口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为此要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建立多层次、均等化的教育体系,让每一个人都能接受到所需要的教育,而不是都挤普通高等教育的“独木桥”。因此我们要公平对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残疾人教育,不要厚此薄彼,使各种教育都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办出自己的特色,从而真正“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第二,调动教育参与各方的积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要调动激发教育参与各方面的积极性,破除教育方面的各种束缚,真正解放教育生产力。当前教育界人士有一些抱怨,呼吁减少一些形式主义的考核评比,给教师和学生减负等等,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深入实际,认真调研,该减的一定要减下来,该放的权一定要放到底,真正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动员社会各界支持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
第三,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当然提高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但是严格教育质量标准是一个最基础的工作,在教育教学和管理中不能搞严进宽出,不能“水课”充斥,也要避免“60分现象”,该淘汰的就一定要淘汰,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底线。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目标,形成办学特色,使学生能够在社会立足,有核心竞争力,也能够作出贡献,这样的教育才能使学生成长、家庭受益、人民满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都进行了很好的规划,对中国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各方都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韩强,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
人民日报海外网 栾雨石/整理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