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千百年来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在现代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岗位需要运作在黑夜之中,以保障社会的稳定运行。
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当代年轻人消费需求的变化,各地城市都在大力推行“夜经济”“夜文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而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工作、理想实现的空间。
近日,一支“日落后的9小时”主题宣传片,在网络上被广泛讨论,讲述了三位“工种”不太一样的夜间工作年轻人的故事,他们分别是90后星空摄影师、98年捕鱼水手和97年萤火虫研究员。
星空摄影师叶梓颐经常背起厚重的设备,去寻找一片理想星空。经过漫长的跋涉和等待,获得一张惊艳无比的星空照片。可能一般人很难想象一个女孩子会如此勇敢和坚强去攀登高原和雪山,但是叶梓颐正用自己的热忱和坚持表达着对这份夜行巡天行业的热爱。
另一位98年的捕鱼水手林小波出生在海边,现在已经是一名老道的水手。经历过真正“大风大浪”的他仍然真诚地与大海交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都难以面对夜晚深海的寂静和漫长又单一的海浪声,但是在这个年轻的水手眼中,这都是丰收的必经之路。坚韧、协作、力量...之后便是欢声笑语和日出之后的胜利。
97年出生的肖晓辉毕业后跟随他的研究生导师开始从事萤火虫研究员的工作。他在山中检测空气、溪水、土壤的温度与湿度,当一切环境因素都达标后开始等待小精灵萤火虫的出现。当翻开叶片看到一只三叶虫萤后,他兴奋起来,这可是中国独有的萤火虫品种,再过几个小时,他可能会看到它们漫天飞舞在这片夜色中。
肖晓辉从事这份工作开始出于学业和热忱,但如今的他已经具备环保意识,“小小萤火虫,撬动大环保”是他和导师的使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透过萤火虫的光,看到环保的重要性。
像这三位年轻人一样的夜间工作者还有很多很多。每当夜幕降临,昼出夜伏的工作者结束了一天的忙碌投入生活,而年轻的城市“夜行人”才刚刚开始一天的工作。
晚上22点,夜市中手艺人正精心经营着自己的梦想;凌晨1点30分,夜间代驾员正等待着下一位乘客的光顾;凌晨2点38分,夜间巡逻特警正全力布防守护着城市的安稳运转;凌晨3点,夜间急诊科医生正默默坚守着每一个生命;凌晨4点25分,国际航班飞行员正跨越星海将旅客安全送达……
他们是城市的守夜人,更是城市的建设者,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在不同岗位各司其责、恪尽职守的夜间工作者,我们的城市才会在昼夜流转中闪耀出斑斓色彩。他们不再恪守昼出夜伏的传统生活法则,在职业的选择上也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对工作的期待更多在于创造的价值,而非工作本身。他们相信即便是在隐秘的夜色下,做着或平凡无奇、或鲜有人知的工作,也依然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光彩。
受限于夜间光线不足,很难苛求目前市面上的自拍手机在暗光环境下拍出画质清晰、色彩明亮的高质感自拍照。“日落后的9小时”将镜头转向这群年轻的夜间工作者,通过他们的故事呈现出当代年轻人别样的夜间工作方式。
随着手机拍摄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视频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关联,也让更多平凡的奋斗者进入我们的视线。
特别是这些夜幕下的年轻工作者,从不曾因黑夜的未知而退缩,他们用信仰和梦想点亮了城市、点亮了自己的星辰大海。
那些或平凡、或璀璨、或浪漫的,曾被黑夜所遮蔽的光彩,正在被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