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茶香、巷坊采风行 | 制茶做器如做人,用心难得故有所成

2021-10-26 22:12:29 来源: 非洲时报 阅读 (9989次)

10月18日至22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外交流合作处组织,《华人头条》承办的“茶乡、坊巷之旅”海外华文媒体福建文化采风行在福建举行。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的12家海外华文媒体代表以及中国网、福建侨报、《闽声杂志》等记者代表参加活动。

武夷山流传着“‘三刘’人做一流茶”的说法,想要了解武夷岩茶制茶技艺,定要看“三刘”。刘锋,便是武夷岩茶“三刘”之一。

制茶成于细节

“谁的茶做得好,我就跟谁学,甚至细到哪个环节做得最好,我就学他的这个环节,通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就形成了自己的制茶技艺和风格了。”

17岁时,刘峥考虑到家中事务繁重,主动跟父亲刘峰提出退学回家帮母亲分担的打算。从此开始了他的制茶之路。他从喝茶开始,各个树种、地域、年份的茶,培养自己对茶叶品质的鉴别力,当年秋季,在刘锋口述的情况下,刘峥不仅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桶青叶的制作,并且做出了不错的香气。

出于对茶叶的喜爱,刘峥不仅跟着父亲学做茶,学育种,自己还研究用不同的品种试制成红茶、绿茶、白茶等,并推陈出新地研发相应的产品,“金骏眉诞生后,我便有意识地去研发其他茶类的产品,用选育的各种品种,在晴天、阴天、雨天等不同条件下尝试,一开始是绿茶、再是自茶,就这么不停尝试,效果都不错。”

在武夷山,制茶牛人大有人在,但像刘锋刘峥父子这样自己选育、培育品种的却很少,一个品种从选育到适制再到量产要经历漫长的过程,其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成本。但因为爱茶,他们觉得这些都不算什么。自然这一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

“记得2005年的春节期间,工人们都回家过年,我一个人呆在厂里看厂,水管因为霜冻爆裂,想喝茶得自己去外面的井里打,那个晚上特别冷,我原本想歇一天不喝茶,结果躺到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于是半夜起来提了桶水,暖暖地喝了泡茶,这才能安心地睡觉,那时我便发现茶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伴随着岩茶的大热,来武夷山求学岩茶的人越来越多,刘峥一直秉承父亲对求学者也是毫无保留地教授。有一个茶季,武夷山来了一整个茶学班的学生,刘峥厂里分了两个学习的名额,在别的茶厂的学生有的还只停留在看的阶段,刘峥第一天就让他们上手20万一桶的鲜叶,边做边教,后来很多学生都跑到他们厂来学习。

对于制茶,刘峥认为最重要的是细节。“其实岩茶技艺全武夷山茶师都会,没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有什么过人之处,一定是他在细节上的把握更好,高深点说就是看青做青,你要长期观察茶叶,养成细心的习惯,才能跟茶叶培养起某种默契,比如说晒青,你一个小时看一趟,跟我一个小时看七、八趟,一两次下来也许茶叶的差别不大,但是长期下来,一定会有区别。”

虽说父亲刘锋是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但在传承之外,父子俩也一直在求新求变。“今年我们升级了设备,这台热风炉刚送到厂里。”他说,用热风炉替代传统的木炭加温,操作简便,又环保,不仅适应茶产业清洁化改造的趋势,还能让摇青桶、摇青间的温度更可控,帮做茶师傅提升茶品质。

如今,父子俩在制茶方面的技艺和做人做事的口碑,让越来越多人慕名“永乐天阁”而来,他们父子也一直保持着谦卑的学习心态,将制茶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授给更多的人。

盏内有乾坤,盏外是心诚

建盏因茶而生,茶因盏而香。茶香之行免不了到盏都建阳,探一探建盏的神秘莫测之美。

“入窑一色,出窑万千”,建盏的美在于其花纹的独特,釉面在窑火中天然形成的斑纹美,这些斑纹大巧不工,浑然天成。每一只自然天成,不尽相同,形态万千。天下无相同的盏,不开炉永远不知道究竟会生成什么样的釉色,因此那些有着特定花纹的盏显得格外珍贵。

建盏文化旅游街区

建盏起源于宋代,曾是皇宫贵族专用,而在宋朝灭亡后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很长一段时间。直到1979年,我国专家学者用12年时间反复试验和摸索,恢复了建盏烧制技艺。虽然断代时间久远,一经复出却一鸣惊人。现在建盏重新走入寻常人家,成为爱茶懂茶之人的掌上宝,建盏的制作工艺被更多人所知晓,也因此爱上建盏,主动加入了传承队伍。

宋代建盏残片

“清风”建盏的创始人陈乃文,算是现在建盏工艺中的后起之秀。但他并不是建阳人,而是来自福清。“之前我是对古玩感兴趣,对建盏认识不多,但我一见到就爱上它了。”陈乃文说,自己与建盏结缘,就是被这种惊艳之美吸引了,把玩第一片建盏碎片,便如同坠入了掌中的“星河”,从此便开始了一条学无止境的道路。

十年前,陈乃文拜师于建盏工艺名家许家有、陈慧敏、孙福昆等大师,千辛万苦学会了制盏。其实建盏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真正难的还在窑内。

老师傅常说做建盏是“看釉做盏,看窑做盏,看天做盏”。由于各种不稳定因素,在没有开窑之前根本无法知道到底烧制得如何,成品至少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而佳品难得,偶得一两件,其余的次品只能打碎销毁。烧制过程稍有疏忽就会出现意外,有时整窑都可能报废,一件成品也没有。

“千金易得,一盏难求”,即便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电窑逐渐代替了柴窑,对染提高了稳定性,但能成的精品依然少之又少。

也是因为电窑烧制的可控性更强,曜变和出彩效果明显,这样做出的建盏标识性更强,不用落款,圈内人便能知是出自何人之手。所以经常会有意外之喜的作品诞生。陈乃文向采风团展示了他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一种饱满带有拉丝状、形同麦穗的斑纹。还有一件的状似九层龙潭,一湖碧泉,陈乃文为它取名为“九层浮雪”;还有的美如夜星点点,甚似若离若聚的点点星光,名为“星光现”。

“在所有瓷器中,建盏的美与其他青瓷、白瓷大不相同,它并非靠绘饰而成,而是土与火的艺术,釉面在高温下自然析出不同的结晶,每一只都独一无二。”

从一窑窑的废品,到初获成品,再到收获荣誉,期间不知经历过多少失败,付出多少辛勤。而源于热爱,陈乃文始终保持着他刚结识建盏时,心里那片星光闪着的最初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