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家国情怀是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接受采访时多次重复这样一句话。
从教授、博导到所研究领域专家、企业总经理,刘庆走的每一步都有着时代的印迹,也勾画出一位科研工作者的成功跨界、出圈之旅。
关于刘庆的跨界、出圈,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刘庆骨子里就刻有重庆人直爽敢闯的拼劲儿。199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的他,意识到自己“应该走出去看看”,于是便和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踏上了出国深造的道路,之后留在了丹麦Riso国家实验室工作。
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引起国人广泛关注。自那时起,刘庆便开始筹划回国发展的事情。“那个年代,国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与国外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贡献一份力量。”
“将科学和产业相结合,本身就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加入产研院后可以专注于做这一件事,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也颇具挑战性。”刘庆甚至觉得,自己此前的所有学习工作经历都在为这一件事做准备。
敢于跨界、破圈的刘庆头衔众多,但他最看重的却是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拓荒者这个身份。8年来,身担江苏产研院院长一职的刘庆,始终带领团队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持续走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道路上。
在挖掘创新需求方面,刘庆带领团队深入200多家企业,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合作成立联合创新中心,探索提炼出企业“不能自主解决”和“愿意出钱寻求解决方案”这两个“真需求”的标准,目前已凝练提出技术需求900余项,企业意向出资金额近30亿元,达成技术合作300余项,合同额超过10亿元。
不仅如此,刘庆团队还不断探索吸引海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到江苏集聚的新举措,推动江苏产研院先后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密西根大学、德国弗朗霍夫协会等72家海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与海外合作机构设立国际合作资金池、举办专业领域技术对接活动等,促进其研究成果到江苏落地转化……
关于创新环境和氛围,刘庆特别提到一项人才激励新机制,就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的指示。“做得最成功的一家企业是今年4月份成功上市的集萃药康。受益于这项机制,团队积极性很高,创新的生产力也得以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企业上市的步伐。”
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让科技力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8年时间,江苏产研院这片昔日的科创“试验田”,已然成长为生机蓬勃的创新“小森林”。如今,这块“试验田”已不止局限于江苏,而是进一步扩大,辐射到了整个长三角,去年6月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挂牌启动,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和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实现一体化办公,除财务和办公室相对属地化独立运行以外,其他所有部门都实行一体化管理,最大程度统筹协调、合理分配各地资源。“希望能在整个长三角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构建100家高水平的专业研究所、和海内外各100家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和长三角地区超1000家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等举措,为长三角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希望‘试验田’的一些举措也能为全国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有益探索。”
谈及未来发展,刘庆表示,提供优质的产品以及高水平的科技供给,是成立江苏产研院以及启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根本任务。未来,他希望能够通过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打造,真正为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提供技术支撑,并让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真正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