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稿】(记者 邓昕辰 发自山西运城) 作为《非洲时报》驻华记者,在5月24日参访山西运城夏县农业企业时,记者不禁将眼前景象与南非农业现状进行对比。在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这个内陆县城的发展模式或许能为面临类似挑战的南非农业提供有益借鉴。
产业扶贫模式的启示
晋星牧业是夏县龙头产业,在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坚持创新下,从最初单一饲料生产厂发展为了如今产业链循环生产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晋星牧业在自身富起来的同时,也积极响应当地扶贫工作的号召,带领贫困户养殖土杂鸡、三黄鸡等优良品种。且晋星牧业不是简单的带着做,而是非常细致切实的教着做。晋星牧业统一为贫困户提供鸡苗、饲料、技术,待鸡出栏后统一收购。这些举措使贫困户在晋星的带领下,稳步脱离了贫困。近年来,晋星牧业带动帮扶了夏县的66个贫困村,累计为贫困村、贫困户分红756万元,带动318个贫困户脱贫致富,为运城扶贫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种确保技术、销路和收益的“造血式”扶贫,与南非许多地区实施的单纯资金补助形成鲜明对比。南非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福利支出,在社会救助和其他支持机制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如提供儿童保育补助、养老金、残疾补助等社会补助,以及延长社会困境救济金(SRD)的发放。这些举措确实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体的生活压力,但极端贫困情况却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显然,“输血式”扶贫是行不通的,而晋星牧业的成功或许能成为南非脱贫的借鉴案例。
科技农业的优势
作为夏县蔬菜产业示范之一的夏鲜蔬菜,一直认真发挥着自身使命。夏鲜蔬菜以园区为核心,辐射了南大里、埝掌2个乡镇共3万亩温室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园区中,农户们熟练运用着先进的育种技术,在播种机、温室大棚、水肥一体机等高科技的帮助下,只需少量人就可以轻松完成育苗工作。为方便前来购买菜苗的农户,夏鲜蔬菜还设有专门的展示大棚,以便农户直接挑选自己需要的品种。据园区负责人表示,这些展示大棚得到了农户们的一致认可。
南非林波波省的经济结构高度依赖农业,但严峻的干旱问题却使大量农户和普通居民选择迁往邻近的豪登省等经济较发达地区,以期寻找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质量。南非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干旱问题,包括提供社会救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节水技术等。但由于干旱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仍然有限。运城的水资源同样不丰富,土壤也多为盐碱地,但在科技的辅助下,运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6.9亿元,比上年增长5.5%,总量在山西省排名第一,增速排名第六。利用科技也许能帮助林波波省解决难题,为南非找到新出路。
逆境创新的典范
厚民茶场的创新探索尤为引人注目。在“山西不产茶”的普遍认知下,厚民茶场颠覆了一切,经过改良的龙井茶树竟然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多盐碱地的运城扎了根。虽然改良的茶树无法同原生地的茶树完全一样,但品尝过厚民茶场的泗交雨露茶后,它那柔和甘爽的滋味告诉记者,龙井茶树的成功改良只是个开始。
南非多个州省都面临土壤退化问题,当地农业部门官员曾表示:“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案例来重振农业信心。”相信厚民茶场的成功创新能够为南非带来更多克服困难、改变现状的勇气。
在夏县这片土地上,传统农牧智慧与现代科技正在孕育着新的希望。从山西运城到南非,尽管相隔万里,但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表明,通过“造血式”扶贫激发内生动力,以科技赋能破解资源瓶颈,是破解贫困与农村困境的有效路径。南非可结合本国国情,借鉴晋星牧业的“全产业链扶贫”模式,引入夏鲜蔬菜的新兴种植技术,或学习厚民茶场的育种改良经验。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不仅属于中国,也将为全球减贫事业带来新的希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