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南非要闻
南非华社
非洲观察
南非汇率
国际新闻
畅游南非
南非视频
南使领馆
移民专栏
中国新闻
News
南非红酒
南非珠宝
今日泉州
今日青岛
今日福州
图库
今日浙江
中国电视
首页
>>
中国新闻
>>
查看详情
库布其沙漠治理总体情况
2019-07-17 16:27:26
一、库布其沙漠基本情况
库布其沙漠,位于鄂尔多斯台地北部边缘、黄河南岸,海拔高度1000~1400米,地势由北向南呈阶梯状抬升,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达拉特旗,东西长365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最宽处可达65公里,最窄处10~20公里,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七大沙漠。
库布其沙漠东部属于干旱草原地带,黑赖沟以西部分处于荒漠草原地带;沙漠腹部地区寸草不生、荒无人烟,风蚀沙埋十分严重,被喻为生命禁区,不可治理的死亡之海。
库布其沙漠流动沙丘占整个沙漠面积的65%,沙丘形态单一,中西部多为格状沙丘及沙丘链,仅在边缘地区有新月型沙丘、沙丘链;沙丘高度一般为10~40米,少数可达50~60米。
库布其沙漠年平均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由400毫米递减至192毫米以下。库布其沙漠区域内10条季节性河流(十大孔兑),由东到西分别是虎斯太河、东柳沟、哈什拉川、母花河、壕庆河、罕台川、西柳沟、黑赖沟、布尔斯太河、毛布拉孔兑,都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将沙漠横向切割成数块。地下水位埋藏较深,丘间低地地下水位较浅,一般为1~3米,水质良好。
二、库布其沙漠治理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沙区各族干部群众,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大力推进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库布其沙漠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资源逐步恢复,沙区经济不断发展,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3200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治理,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创造了大漠变绿洲的奇迹,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之路,探索出一条“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的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孕育并形成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挠、科学创新、绿富同兴”的“库布其精神”,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被联合国确认为“全球生态经济示范区”。
习近平总书记对库布其沙漠治理高度重视,给予充分肯定,作出了重要指示。2017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向第六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提供了中国经验,库布其治沙就是其中的成功实践。2018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库布其沙漠治理获得联合国环境奖,去年还承办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
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成效,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成功样板。
三、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
(一)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
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
面对库布其沙患,鄂尔多斯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五十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六十年代提出“种树种草基本田”,七十年代提出“以治沙为重点的农林水综合治理建设”,八十年代提出“三种五小”,九十年代提出的“植被建设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基础建设,是立市之本”,进入新世纪以召开农村牧区工作会议为标志,提出了“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决策部署,全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政策主导力度持续增强,绿色产业不断壮大,责任考核体系日趋完善,风险防控和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实现了融合发展,从根本上推动了库布其沙漠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先后赢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突出贡献单位” “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力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鄂尔多斯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的方针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的生态修复与治理,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地方生态工程,统筹推进水土保持、国土、水利等工程,形成了国家和地方各类工程多轮驱动促进沙区生态持续改善的局面,不断提高沙区生态承载力。
1979年以来,鄂尔多斯市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及难”的原则,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一、二、三、四、五期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日元贷款项目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和项目,在库布其沙漠累计实施面积近1200万亩;扎实推进保护区建设,在库布其沙漠地区内建成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个,分别为库布其沙漠柠条锦鸡儿自然保护区、白音恩格尔荒漠濒危植物自然保护区、杭锦淖尔自然保护区和鄂尔多斯甘草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407.58万亩。
2005年以来,鄂尔多斯市相继启动实施了“六区”(城区、园区、景区、通道区、生态移民区、新农村新牧区)绿化、“四个百万亩”(油松、樟子松、沙棘、山杏)、碳汇造林、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和“四带工程”(沿黄河绿化风光带、环城区城镇绿化带、沿路沿线绿化带以及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绿化带)等地方林业重点工程,大力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完成高标准造林600多万亩。伊泰集团五十万亩碳汇林项目累计投资约1.4亿元,目前建成防风固沙林34万亩,沙漠化防治控制面积达86万亩。
鄂尔多斯在全国率先实行“优化发展区、限制发展区、禁止发展区”“三区规划”政策,统筹推进十大孔兑综合治理等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沙漠峡谷”地质遗迹保护工程等国土项目和黄河鄂尔多斯段二期防洪、重要支流治理等水利工程,大力推动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制定《全市禁牧休牧草畜平衡管理办法》,推动草原畜牧业由天然放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推动种植业由粗放式耕作向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转变,推动农牧民向优势地区集聚、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力地促进了库布其沙漠地区自然修复。
三是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构筑库布其沙漠治理支持性政策体系。
鄂尔多斯人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自治区时提出的“内蒙古要大胆先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改革”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稳定公共财政投资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创新,加强政策引导,逐步构筑起了支持荒漠化防治的政策体系,构建荒漠化防治的可持续长效机制。改革开放以来,较早实行“五荒到户、谁造谁有、长期不变、允许继承”,政策释放出巨大的能量。2000年,鄂尔多斯市在全国率先在农区、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区和生态恶化地区实行全年禁牧,其余地区实行4—6月休牧,休牧结束后以草定畜,同时推行舍饲圈养。库布其沙漠相关旗区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撬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大力推行“掏钱买活树”的约束机制和“以补代造”、“以奖代投”等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农牧民通过承包、入股、租赁以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荒漠化治理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方案》《鄂尔多斯市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及林沙产业“绿色通道”扶持政策等系列政策措施,在发展沙产业、生态移民、禁牧休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了企业和群众直接支持,有效促进了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生态领域聚集,实现了“三个转变”,即防沙治沙主体由国家和集体为主向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转变,由注重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向科技创新支撑综合防治转变,由单纯注重生态效益向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同共进转变。
此外,鄂尔多斯市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和《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不断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规范化、基地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大力建设库布其沙漠公园建设试点和全国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区,形成了“大种树、年年种、人人种”的植树造林良好氛围。杭锦旗人武部从1993年开始在库布其沙漠南沿植树造林,目前已建成占地面积达7.6万亩的生态基地,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国家人事部、国家林业部联合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单位”,被四总部授予“全军绿化模范单位”。亿利集团与蚂蚁金服合作,吸引全国支付宝用户群体参与库布其治沙行动,研发手机移动端APP,通过互联网+公益的模式动员全社会参与库布其植树治沙事业。
(二)企业产业化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和鄂尔多斯市各项支持性政策引导下,各类企业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发展理念,依托国家和地方生态工程,开展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沙漠治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沙漠生态产业,逐步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在亿利、伊泰、东达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参与治沙和沙产业开发的企业数量达到了80多家,培育了包括高原杏仁露、水域山在内的自治区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4家、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2家, “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有效解决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
依托沙柳、柠条、甘草、羊柴、花棒、沙打旺、紫穗槐、紫花苜蓿等高蛋白沙生灌木及草本资源,创新乳酸菌植入、纤维素糖化技术,规模化发展了有机饲料产业。同时以“公司+农户”的合作形式,在生态修复区适度养殖了羊、地鵏等本土化畜禽,示范推进沙漠绿化、灌木平茬复壮、饲草化利用等生态牧业建设,使“农、林、牧、草、畜”循环利用和良性互动发展。
依托库布其围封补种和半野生栽培的220万亩乌拉尔甘草和30多万亩肉苁蓉等中药材,建立甘草、肉苁蓉等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基地。甘草领域研发了亿利甘草良咽、清开灵滴丸、蓉蛾益肾口服液、复方甘草片和复方甘草口服液等特色中蒙药系列产品,驰名中外的“梁外甘草(乌拉尔甘草)”制造出“沙小甘”等健康饮品,成功打造了沙漠生态健康产业链。
依托库布其沙漠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良好条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亿利集团充分利用沙漠每年 3180 小时日照的资源,创新“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模式,在库布其沙漠规划了1000MWp,治沙面积2万亩,每年发电5亿度,形成“板上发电、板间养殖、板下种草”能源治沙模式;源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热电项目,采用生物质直燃锅炉配供热式汽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可达2亿多度,年供热量可达576076GJ。
依托库布其沙漠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多年生态建设的成果,建成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等生态旅游景区,打造了沙漠赛马、沙漠冲浪、亲近动物、冰雪世界、生态体育、大漠星空等特色生态旅游项目,开展体验、认知、教育式的沙漠生态旅游,近十年来,鄂尔多斯市生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实现收入24.6亿元。
(三)农牧民市场化参与
鄂尔多斯鼓励农牧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特别是贫困农牧民治沙致富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广大群众共享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获得治沙增绿和民生改善的“双实效”。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打造的“平台+插头”的沙漠生态产业链,让当地农牧民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7种新身份,提高了农牧民收入;截至目前,亿利集团组建了232支亿利民工联队,5820人成为生态建设工人,带动库布其沙区及周边10.2万名农牧民脱贫致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直接脱贫3.6万人,带动周边1303户农牧民发展起家庭旅馆、餐饮、民族手工业、沙漠越野等,户均年收入10万多元,人均超过3万元,2013年和2017年,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荣获 “全球治沙领导者奖”“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两个奖项。东达集团以大力发展沙产业为核心战略,通过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直接与间接带动了1万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无土移民”战略,将沙区与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中的群众搬迁到风水梁园区创业发展,使6000多户,10000多人进的来、稳得住、能致富;通过建立沙柳种植保护让利的补偿机制,使周边贫困人口人均增收2000元,2015年,东达集团的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选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并于2017年荣获“全国企业扶贫贡献奖”。
(四)科技持续化创新
一是坚持科学治理。
鄂尔多斯市坚持以总体规划统领发展和建设大局,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性作用,坚持分步实施、循序推进的整体建设进程。根据库布其沙漠沙化土地类型和自然、社会、经济条件,鄂尔多斯市坚持“先易后难、由近及远、锁边切割、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治理原则,采取“南围北堵中切割”的治理措施,对库布其沙漠南、北两个边缘,一方面配合全市农牧业经济“三区”发展规划,在生态严重退化、不具备农牧业生产条件的区域,实施人口集中转移、退耕、禁牧、封育等措施,增强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另一方面,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采取人工造林、飞播造林等方式,建设乔、灌、草结合的锁边林带,形成生物阻隔带,阻止沙漠北侵黄河和向南扩展。对库布其沙漠中部,围绕丘间湿地、“十大孔兑”和穿沙公路进行切割治理;在沙漠腹地水土条件较好的丘间低地和湖库周边,采取点缀治理的方式,开展人工造林种草,建设沙漠绿洲、绿岛;在“孔兑”两岸利用沟川优越的水分条件,营造护堤林、护岸林、阻沙林带;在库布其沙漠境内修建了多条穿沙公路,将沙漠切割成块状进行分区治理,通过在公路两侧设置沙障、人工种树种草等措施,建成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有效控制了沙漠扩展趋势,部分区域生态小气候已经形成。
二是治沙技术推陈出新。
在库布其沙漠治理长期实践中,以亿利集团为代表的治沙龙头企业探索创新了迎风坡造林、微创植树、甘草平移栽种、苦咸水治理与综合利用、光伏提水灌溉、原位土壤修复、大数据和无人机治沙等100多项沙漠生态技术成果,研发了沙柳、柠条、杨柴、花棒等 1000 多种耐寒、耐旱、耐盐碱的植物种子,建成了我国西部最大的沙生灌木及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库,建立了旱地节水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生态大数据示范中心、智慧生态光伏示范中心和与联合国环境署共建的“一带一路”沙漠绿色经济创新中心等一系列世界先进的示范中心。
这些世界领先的治沙科学方法和技术成果,极大地提高了防沙治沙的效率和质量,成本大幅降低,实现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从传统方法到工业化治理的根本转变,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一整套科学解决方案。
四、库布其沙漠治理精神(库布其精神)
(一)守望相助
库布其沙漠地区蒙汉各族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殷殷嘱托,齐心协力坚守自己的生产生活家园、坚守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跳出自然条件的限制思考研究与沙漠的斗争,共同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从1952年库布其沙漠第一个国有治沙站建成,治沙站负责人陈宝荣通过一家三代人的艰苦接力治沙,成就一道宽一公里、长60公里的锁边林;到1989年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副总裁王明海来到恩格贝,辞职自费承包恩格贝治沙,多年呕心沥血,播下21万亩绿洲;1997年起,杭锦旗旗委、政府历时三年,动员13万全旗干部群众捐资出力,组织7次万人大会战,终于在库布其沙漠腹地打通了第一条纵贯沙漠南北、全长115公里的穿沙公路,并在公路两侧建起了5万亩护路林带,被盛赞为大漠奇迹,“穿沙精神”享誉全国;“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劳动模范”乌日根达赖个人累计造林近6万亩;荣获第七届“母亲河奖”颁发的“绿色卫士”称号的沙漠植绿专家张喜旺带着自己的民工联队十年中在沙漠植树2.5万亩;王果香种树“种到”联合国;官井村林业专业合作社12.3万亩沙柳种苗添绿阿拉善腾格里沙漠;莫日更道尔计、达楞花、额尔定木图等等百姓治沙英雄数不胜数、层出不穷。代代库布其沙区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世界奇迹。
(二)百折不挠
库布其沙漠地区一代又一代各族群众始终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至诚无间、百折不回,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在一次一次与沙漠的抗争中夺取胜利。
家住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敖楞乌素嘎查的牧民
莫日更道尔计
,从2003年开始,从一株红柳开始,在生态环境极度恶劣的库布其沙漠腹地追寻绿色梦想。经过15年不断摸索和不懈努力,他凭借双手创造出荒漠绿地10000亩,苗木的成活率保持在90%以上,包含杨树、柳树、沙柳、红柳、杨柴、柠条的等多种耐旱耐寒的品种,是目前鄂尔多斯市人工林品种最多的一处,苗木销售收入不菲。达拉特旗银肯塔拉
苏和、布和、李小龙
三兄弟2006年回到家乡承包了7万亩沙海,开始沙漠治理。经过12年艰苦卓绝的植树造绿,累计投入资金达1亿元,完成人工造林、设置沙柳立式沙障4.7万亩,将7万亩沙海打造成银肯塔拉防沙治沙示范区,成为2017年在鄂尔多斯举办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的参观点。
(三)科学创新
库布其沙漠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尊重自然、尊重规律,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科学治沙方法,创新治沙技术,并进行大规模推广。
“80后”刘雪芹
,2009年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毕业后,来到恩格贝成为一名设施农业大棚农技人员,从事设施农业大棚经济作物、新品种蔬果栽培工作;9年来,她专注业务,常年沉浸于田间地头和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开展沙漠地区经济作物和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培训农民以及高效设施农业相关项目的实施与研究,她试验示范成功200多种的瓜、果、蔬菜品种,引种试验成功15个航天新品种,成功改良恩格贝沙漠土壤,试验示范成功的标准化种植新技术,对周边农牧业发展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推广作用。亿利沙漠生态事业部工程技术部总工程师
张吉树
,主要负责沙漠治理、沙产业开发及科技研发工作,先后主持并参加多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及市级科研项目,取得国家、省级科技成果十余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鄂尔多斯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鄂尔多斯市应用技术开发奖各一项,鄂尔多斯市第三届专利成果转化奖三等奖,内蒙古自治区丰收奖二等奖一项,中国质量评价协会科技创新成果奖一等奖一项。公开发表论文34篇,论著7部,授权专利11项。
(四)绿富同兴
库布其沙漠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沙漠治理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更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世代居住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
孟克达来
一家,随着近几年有效的沙漠治理、生态修复和异地搬迁,搬到了集中打造的牧民新村开起了牧家乐,搞起了沙漠越野,过上了靠沙吃沙的好日子;但是,孟克达来并没有忘记过去的苦日子,他知道如果不治理沙漠,好日子只能是眼前的,他毅然投身到防沙护绿的事业中,通过承包、入股、租赁以及投工投劳等方式参与防沙治沙,仅今年就承包了2400亩的护沙工程,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健康、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的沙漠绿洲经济产业,年收入达到30多万元。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嘎查长
敖特更花
,从2007年开始,与嘎查农牧民一道组成植树民工联队参与亿利集团植树造林工作,11年来累计绿化沙漠面积达到了2万多亩,成活率均在95%以上,带动嘎查农牧民治沙致富。
五、库布其沙漠治理国际影响
从不毛之地到绿色屏障,库布其沙漠的华丽转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2007年以来,在中央统战部、科技部、国家林业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支持下,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和亿利公益基金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共同创办了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该论坛汇聚了上千位国际政要、专家学者和生态环保人士,企业家、科学家,搭建了全球交流互鉴沙漠生态科技的重要平台,2013年,该论坛作为全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平台和手段被写入了联合国决议,从而成为展示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宣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窗口,是世界各国学习借鉴、相互交流治沙经验和技术的重要平台。
2014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并将其作为全球首个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的研究对象,探索生态脆弱地区生态保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融合的模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样板、做出示范。201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巴黎气候大会上向世界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认定“库布其沙漠生态财富创造模式”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道路。2017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大会达成的《鄂尔多斯宣言》提出,“推广政府、私营部门和当地社区三方合作模式,提供经济和生态服务,使企业和受土地退化和贫穷影响的当地农户能够分享成果。鄂尔多斯库布其沙漠的‘沙漠绿色经济’就是此类合作的成果体现。”库布其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联合国宣言,成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仅在浑善达克、乌兰布和、腾格里、塔克拉玛干等各大沙漠,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河北、吉林等全国各大沙区成功落地,而且已经成功走入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与全世界荒漠化地区分享成功模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开出了“中国药方”,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的“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
非洲时报
蜀ICP备17000952号-4
电话:0027-11-6159988 地址:50 Marcia Street Cyridene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技术支持:
友点软件
首页
一键拨号
联系我们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