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画屏风作品“天歌”。来源:福建画报
孙曼亭漆艺作品。
孙曼亭福州脱胎漆器创新作品:绿宝砂方瓶(左)、釉红花瓶(中)、绿宝闪光胆式瓶(右)。
福州脱胎漆器是继承中国古代优秀漆文化发展起来的,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品的“三宝”。
清乾隆年间,漆匠沈绍安在一座寺庙里发现大门的匾额虽然木头已经朽烂,但是漆灰夏布裱褙的底坯却完好无损。细心的沈绍安从中得到启发,回家后不断琢磨试验,还原了失传已久的汉代“夹纻”技法,并在手法、材料上有所创新,独创了“脱胎”技艺。自沈绍安开始,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历经传承,巧匠辈出,逐渐誉满天下。
“精巧叹加工,玲珑生万物。或细等毫芒,或巨逾丘壑。举之一羽轻,视之九鼎兀。繁花着手春,硕果随意悦。天下谅无双,人间疑独绝。”郭沫若的诗句道出了福州脱胎漆器的器物之美。它的品类之多在中国漆器行业首屈一指,造型灵活、形态万千。大的如陈列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漆画大屏风、彩绘大花瓶、脱胎仿古铜大狮等,小的如烟具、茶具、餐碗、盘、碟、罐等,共有18类1200多个花色品种。它的质地坚固轻巧、造型别致,装饰技法丰富多样,色彩明丽和谐,可谓集众美于一体,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
1898年,福州脱胎漆器作品参加巴黎世界博览会并获金牌,从此在国际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在1911年德国柏林卫生博览会、1912年意大利都灵赛会、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及1934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均获殊荣。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被列入中国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福州传统的脱胎漆器髹饰技法有近十种,是200多年来一代代工匠大师传承、创新和发展的结果。每个匠心独运的艺人,都会在他们的漆艺实践中有自己的绝活,有或大或小的独特创造。正因为这样,福州脱胎漆器文化才能如不断有支流汇入的江河,滚滚向前,不断壮大。以“闪光”技法为例,从艺五十多年的孙曼亭,在饱谙精通“赤宝闪光”“釉变”“台花”“印锦”等传统经典技法的基础上,以智慧和情怀续写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的新篇。
创新“绿宝闪光”技法,就是孙曼亭在传统技法基础上的大胆突破。“绿宝闪光”又称为“荷叶赤宝砂”技法。最初沿用著名艺人李芝卿先生的做法,即把枯荷叶撕成碎末,均匀地黏在湿漆面上,待漆面干后刮掉枯叶,再用松节油将枯叶末清洗干净,漆面便显现出自然美丽的纹样。
为寻求突破,孙曼亭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用各种材料反复试验。最后改用丝瓜络为工具,漆色料为漆面肌理的底料,做出来的纹样肌理有高、中、低凹度。在这样的漆面纹样肌理上贴上铝箔粉,罩上绿透明漆,打磨推光,即现出瑰丽的花饰,犹如深邃闪光的绿宝石。这一技法的难度在于漆面不能磨破,纹样肌理藏在漆层底下的同时又要折射显现出高、中、低的层次效果。故要求工艺工序环环相扣,技术难度极高。在2016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上,孙曼亭的“绿宝闪光”胆式瓶脱胎漆器广受好评,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福州脱胎漆器技艺口口相传的多,文字记述传承的极少,一些技艺几近失传。孙曼亭目睹漆艺界老艺人渐渐离去,强烈意识到用文字记录福州漆艺衍变历史刻不容缓。在倾心创作漆器作品的同时,她开始致力于寻找、搜集、记录福州漆艺发展的历史资料、技法工艺、材料配方,编写了《福州脱胎漆器与漆画》《〈髹饰录〉工艺解读》等论著。“用文字的形式将漆艺的史料记载下来是我的使命,只是我无能力再收学生了。”孙曼亭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福州漆艺人以坚守与创新,守望着闽人漆器技艺的高地。(陈伟凯文/图)
碾磨
大漆,蕴天地之灵气,演绎着涅槃重生的华彩乐章。
贴银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