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头版刊登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要求 福州新区打造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敢为天下先 一起来看 ↓↓↓ 在福建御冠食品有限公司的鱼丸生产线上,机手赵品仕调试好水位,选定模具,将打好的鱼浆倒入自动鱼丸机捏制成型,经过水煮、油炸等工序,一个小时可以生产出约9600粒鱼丸。这些鱼丸的部分原料来自3000多公里外的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图班市,肥美的金线鱼捕捞上岸后在当地制成鱼浆,运往御冠所在的福州元洪投资区,经由精加工后走上老百姓的餐桌。 30多年前,在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的推动下,由印尼华侨投资的福州元洪投资区破土动建,成为全国第一个华侨合作开发区、当时全国最大的外商土地成片开发项目。如今,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上,以元洪投资区为中方园区的中印尼“两国双园”加快建设,一条跨越山海的海洋产业链,将印尼的捕捞场与福州的食品加工厂紧密相连。 越开越大的开放大门,让许多像御冠一样的企业驶入了发展快车道。用御冠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崔仁杰的话说,“‘两国双园’是能让食品企业长成参天大树的土壤”。 位于元洪作业区的元载码头正在装载出口货物。左翰嫡 摄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2015年8月,全国第14个、福建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应运而生,其中一个战略定位就是“扩大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敢为天下先。闽江之畔800平方公里的沃土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协同迈进,身处福州新区直管区,元洪投资区的发展规模、功能定位、管理从属等一系列要素随之发生转变。 在元洪投资区工作多年的林友华越来越忙。2016年,元洪国际食品产业园启动规划建设;2017年,创新服务机制,破解企业项目征地、征海、融资等发展瓶颈;2019年,建立“元洪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逐步扭转传统的发展模式。”林友华回忆说。 进入2021年,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合作备忘录正式签署。两个主权国家在对方境内互设园区、联动发展,这种新型产能合作方式没有多少先例可依,遇到难题时,新时代的改革者们总会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中找方法、寻路子—— 宣示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分析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需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 论述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既抓重要领域、重要任务、重要试点,又抓关键主体、关键环节、关键节点,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两国双园”怎么干 未来要往哪里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元洪投资区的干部们用好调查研究这个法宝,答案在探索实践中逐步清晰。“凭借园区区位优越、食品产业集聚、海外华侨实力雄厚等一系列优势,从建立特定产业链快速对接的机制和平台入手,党委、政府定方向,智库提供决策参考,民营经济积极参与,与印尼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结对合作机制。”林友华说。 中印尼“两国双园” 伴随着“一条心、一起拼、一定赢”的口号,“两国双园”项目福州市级指挥部和福清市级领导小组双轨运作机制建立起来了,产品准入、进口贸易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下来了,福州海关中印尼“两国双园”工作专班运作起来了,与此同时,中方园区内的“九通一平”配套也建设完成了。 起初,吸引御冠食品入驻的因素之一,正是这些完备的配套设施。“从水、电、蒸汽到冷库一应俱全,外加园区内已有的京东数字产业园,对于企业来说很有吸引力。”崔仁杰说。 尽管如此,没怎么和政府审批处打过交道的崔仁杰还是难免忐忑,“我从事食品行业多年,拿地搞建设还是头一遭,生怕中间出点问题耽误了进度。” 这时,元洪投资区审批处干部陈小玲主动找上了门。为提升招商引资质效,元洪投资区设置若干项目小组,与企业进行一对一对接,梳理流程、答疑解惑,在陈小玲所在项目小组的协调下,御冠高效顺畅地办好了从签订用地协议到正式动工的一系列手续。 在崔仁杰的记忆中,御冠刚开工建设时,往南5公里范围内都是大片的滩涂。如今,这里早已被林立的企业办公楼和厂房所取代。截至目前,“两国双园”已形成与印尼合作项目69个,其中投资类34个、总投资近800亿元,贸易合作项目35个、预计贸易额约100亿元。去年以来,经营状况一路向好的御冠启动了占地约200亩的二期项目,自称已成为“本地人”的崔仁杰说,发展信心源自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成效:“他们总能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为我们消除后顾之忧。” 变革 不止发生在一个领域 在福州新区,随处可见的“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标语,生动反映着政府部门加快转变职能的步伐。 滨海新城FFC福州未来中心 对于这句标语,福州市马尾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徐开东印象深刻。上世纪90年代初,一毕业就来到马尾工作的徐开东亲历了外商投资审批难、审批慢的时期,“外商来了人生地不熟,要自己去各个部门跑审批,复杂一些的事项,可能要几个月才能办下来,但投资的时机是不等人的。” 扭转这一局面的,是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提出的“马上就办”工作精神以及倡导设立的投资项目审批“一栋楼”办公。被称作外经“一栋楼”的福州外商投资管理服务中心启用以来,全市20多个政府部门和社会服务单位集结一堂,实行联合办公,开创了全国集中审批的先河,审批效率大幅提升,政府机关作风焕然一新。“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营商环境优化了。”徐开东说。 改革要有一个“敢”字。“只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只要看准了,就可以大胆去试验。”习近平总书记当时的话语,至今仍激励着新时代的改革者们。 福州新区政务服务中心 对于福州新区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工作人员陈明凤而言,一个小时的时间,可以对企业上报的材料进行初步把关,录入审批系统流转至相关职能部门,并将审批事项、申办编号、联系人等信息汇总成表。平日里,她的工作内容与其他窗口的同事们有些区别——作为“福州新区”窗口的专员,陈明凤经手的事项大多与福建省政府下放给新区实施的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有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多次作出部署。为营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发展环境,福州新区管委会在新区各功能区所在的综合服务中心开设“福州新区”审批窗口,按照“统一综合受理、统一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模式,负责办理新区实施的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履行福州新区审批服务职责,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 放眼全国,“一栋楼”的经验在不断拓展延伸。“证照分离”“跨省通办”“不见面审批”“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以优化政府审批流程为切口,从营商环境到民生领域,一场理念、制度和作风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让企业和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在福州新区,体制机制的创新还在持续深化。2021年10月,福建省委编委印发福州新区管理体制调整方案,明确福州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设立福州新区的直管区和共建区,推动新区与自贸区、行政区融合发展,实现由挂牌机构向实体化运作的重要转变;2022年元旦,福州新区新一轮管理体制调整正式落地,进一步理顺了与各层级之间的关系。 “此外,我们不断完善招商机制,去年制定了招商准入导则和流程导引等规范性文件,着力解决信息不互通、招商人员力量薄弱等问题。”福州新区产业促进局(新兴产业局)副局长肖小阳说。 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的热土。近年来,福州新区产业体系持续优化、城市品质不断跃升、创新活力加速释放、开放步伐稳健有力,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9.5%,正在成为福建省最具发展活力的区域之一。2023年,福州新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7.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增5.6%。 走过千山万水 仍需跋山涉水 1991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到印尼拜访三林集团创办人林绍良先生时表示,“在国内暂时困难时期,为了救济乡亲不挨饿,你们给乡亲们寄回来米、面、油,帮助大家渡过难关。这些东西相当于是给他们送了‘鸡蛋’。我这次过来,是希望您能和我们政府合作,一起给乡亲们送只‘鸡’”。与政府签订元洪投资区开发协议后,在首期工程奠基仪式上,林绍良赞扬国内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并说,元洪投资区的前景一定非常美好。 印尼海洋渔业中心首个基地。资料图 今天,乘着中印尼“两国双园”的东风,林绍良之子、现任三林集团总裁林逢生与胜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在印尼联合打造10个渔业基地,年规划产量50万吨。目前首个基地已建成投产,第二个基地有望于今年建成。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迎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东进南下、沿江向海”的发展战略中积蓄澎湃动能,在八闽大地上续写爱拼才会赢的新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