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文中,“和”字像乐器之形,本意是吹奏不同的编管簧乐器,发出一种美妙协调的声音,后来演化为和谐、和平、和睦等。
“合”字在甲骨文中,是两个张开嘴巴的结合,表示接吻亲嘴、调情相爱,引申为相合、吻合之意,后来演化为结合、合作、凝聚等。
在先秦文献中,“和”与“合”常交互使用,两者的意思基本相同。“和”与“合”二字连用,最早见于《管子》:“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意思是说,畜养道德,人民就能和合,和谐团结,就不会受到伤害。
《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说的是商契能把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家庭伦理道德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和合”作为一种理念,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最早可追溯到西周的史伯。他表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就无法发展、继续。
春秋时期的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表达了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不必苟同于对方的观点。孔子的弟子有若则进一步提出了“和为贵”,意为人和人之间的各种关系都能够恰到好处,都能够调解适当,使彼此都能融洽。
西汉董仲舒传承了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他有这样的表述:“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德道。”这实际讲了天和人的关系,以及天人如何相融的问题。
“‘和实生物’是本体论,‘和而不同’是社会准则,‘和为贵’是价值观,‘天人合一’阐释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等等,林林总总,构成了中华和合文化的内涵。”台州和合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杨供法说,中华和合文化讲究“协和万邦”,用协商来解决矛盾。
和合文化起源于中原地带,在历史中历经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后,这种文化被带到了台州,并在这里发扬光大。
天台山的文化生态为和合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儒释道三教在这里并存,更在这里和合包容。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儒家理学三者互鉴互融,共同构成了天台山和合文化的有机整体。
中华民族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这种文化理念的形成,是在不断接受外来文明、在长期的相互碰撞融合中,得到充实发展。(浙江日报海外版 肖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