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浙江各地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其中“艺术乡建”,以艺化人,以艺兴村,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艺术文化大餐,助推了乡村文化发展。今年5月,浙江省文联等共同印发《关于开展“艺术乡建”助力共同富裕的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以文艺因子激活乡村资源,赋能乡村产业,美化乡村环境,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
本版从本期开始,关注浙江各地“艺术乡建”给乡村带来的一系列变化。第一站我们来到宁波慈溪,跟着“文艺村长”感受村(社区)里的文艺范儿。
(慈溪鸣山社区梨园百花戏曲社排练现场。受访者供图)
宁波慈溪浒山街道寺山路社区的老年大学教室,一到周二就成了繁忙的排练厅。社区心连心艺术团要参加市里的歌唱比赛,操着各种乐器的团员们一遍一遍地反复练习。最忙碌的是“教练”俞书英,她是艺术团的副团长,还是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可别小看这个“村级”艺术团,虽然成员都是普通居民,他们有原创节目,还经常和市里的专业团队同台PK,拿了不少奖。
在慈溪,像这样的村(社区)文艺团队有105支,琴棋书画、说学逗唱,八仙过海,各有绝招。
寺山路社区党委书记钱志军说,以前,居民们有空闲就聚在一起玩扑克、搓麻将,有时还为一点输赢斗嘴甚至于搞出纠纷来。
居民迟敏告诉记者,自己很爱唱歌,但过去苦于没有老师指导,只能跟着手机学,歌词经常卡在嗓子眼出不来,高音“都是喊出来的”。身边有不少小姐妹也想学,但没有老师和场地也就作罢了。
还好,“文艺村长”来了。
(慈溪浒山街道寺山路社区心连心艺术团正在排练。)
变化,源于慈溪市文联的一次调研。问卷收上来发现,居民普遍反映,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农村和社区更需要文化浸润生活。
“群众需要文化,文化的种子落在哪儿就能在哪儿扎下根。”慈溪市文联副主席黄群力说。
于是,慈溪市文联从当地十大文艺家协会中遴选出24位艺术特长过硬、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文艺专才,涉及戏曲、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门类。然后,根据村(社区)特色和需求,把合适的文艺专才下派到有相应需求的村,担任“文艺村长”。
从此,24名“文艺村长”驻村(社区)组建文艺团队,定期开展专业辅导培训,培育文艺骨干。
在寺山路社区,“文艺村长”马利群每周把大家组织起来学习、培训、演出,随着艺术团的壮大,新的场地也即将投入使用。“生活好了,还想唱出来。一旦唱上了,就一天也离不了。”居民庞菊清说,“学了才发现唱歌有这么多门道。”
长期研究地方文化的沈建余,20多年来创作了百余个姚北滩簧剧目。姚北滩簧在坎墩街道沈五村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经过双向选择,沈建余来到该村成为“文艺村长”。每次排练,都有很多周围村子的人来旁听。沈建余说:“没想到大人和孩子都对这个非遗项目这么感兴趣,驻村也让我获得更多创作灵感。”
施树张是个服装店的老板,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浒山街道鸣山社区的“文艺村长”。因为酷爱越剧,不管生意多忙他都没丢下自己的爱好,多次拿到全国和省市级表演奖,还加入了浙江省戏剧家协会。“因为热爱,所以执着。”他说,以前都是自己练,现在有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更过瘾。
鸣山社区的陈夏芬是个越剧迷。“以前就想和大家一起唱唱戏乐呵乐呵,但没有老师指点,很多好戏演不成。”她说,“施老师来了,可就不一样了,他教得认真,大家也学得认真。”
施树张还记得第一次去鸣山社区教授越剧演唱时的场景,100多人挤了满满一屋子,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场。从此,每周六上午,不管刮风下雨,他都会赶来,和大家一起研究舞姿和唱腔。
在“文艺村长”的带动下,依托“艺起来”、文艺走亲、“一人一艺”等载体,慈溪村(社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热乎起来。当地还把涌现出来的优秀文艺骨干,作为“文艺村长”的后备人选。
“艺术氛围浓厚了,居民间的沟通交流多了。”鸣山社区党委书记陈文强说,“不仅如此,借助文艺,当地还形成一支行动力极强的志愿者队伍,文艺演出、垃圾分类、疫情防控,只要一声招呼大家就都来了。”
“这些‘文艺村长’走进乡间和社区,挖掘和培养了一批乡村文艺骨干,使乡村和社区更有文化味儿,文艺土壤更厚实。”慈溪市文联主要负责人马腾说。(肖艳艳 杨广夏 冯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