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时报

首页  >> 今日浙江  >> 查看详情

巨石的“环球创业记”

2023-03-03 12:51:43 来源: 浙江日报 阅读 (3787次)

去中国巨石成都基地,是一次神奇的体验。

从浙江桐乡出发,横穿半个中国,一路都是陌生的风景。但当我们一头扎进巨石成都基地时,却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了桐乡——从厂房布局到车间内部,这里的一切,都和总部太像了。

“如果你们走到美国、埃及的基地,也会感觉神似,因为它们都是同一株‘地瓜上的藤蔓’。”中国巨石副总裁曹国荣解释说。不过,每一根“藤蔓”都有不同的角色与定位,都是保障巨石这个世界第一玻纤企业蓬勃活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成都基地尤其典型。2004年8月10日,从四川考察回浙不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中首次提到“地瓜理论”。刚好在8天后投产的成都基地,也成了践行 “地瓜理论”的生动缩影:19年来,这里年产值增加了10倍,不仅在四川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还成为巨石“出海”的重要支撑。

“天府之国”的春天里,我们感受着巨石成都基地的生机脉动,也试图厘清,巨石这个长在桐乡的“地瓜”,是如何将“藤蔓”溯江跨海,伸展至全球。

巨石成都智能制造基地检装车间内,一排排玻纤纱团被机械手臂快速有序地放在流水线上。 彭鹏 拍友 俞佳俊 摄

领跑,不只是好看

浙江有200多万浙商遍布全球,600多万浙商纵横国内。其中,四川就有30多万浙商,但以往大多集聚在传统行业。

中国巨石2003年签约入川,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的这一填补空白之举,可谓轰动一时。不仅如此,成都基地的起点也很高:上马的第一条生产线——投资2.5亿元、年产3万吨的中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在当时全球同类生产线中规模最大、标准最高。

“成都的区域和资源优势十分明显,如果只是简单的产能转移,生产成本可以压得很低,经济效益短期就能见效。”巨石成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陈杰介绍说,“巨石在入川之前,就明确了一个共识: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国策,也是中国巨石‘走出去’再发展的战略机遇。成都基地的建设,不能计较一时得失,必须把站位放高、眼光放远、格局放大,一开始就要领跑。”

领跑,拼的是实力,更是信念与毅力。基地筹建时就从当地国企加盟的巨石成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维东,对此有着切身感受。他告诉我们,这么多年来,尽管先后遭遇全球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新冠疫情等重重考验,但中国巨石对成都基地的创新投入和扩大升级,一直只增不减,处于领跑状态,使其技术、成本和市场空间等优势也随之得到充分释放,产能从3万吨跃升到40万吨,销售从西部走向全球。

自动化全面应用,机器人随处可见,全厂区、全流程智能监控……在一尘不染的基地厂区,我们看到了一块块石头自动“变成”只有头发几分之一粗细的丝线的全过程。

如今的成都基地,已迭代升级为中国巨石首个全智能制造基地,生产流程全部实现自动化。尽管如此,领跑在前的创新追求,仍是整个基地所有员工共同努力的目标,使这个不设专门研发部门的生产基地,屡屡创造奇迹。

马国明就是这样一个员工典型。他和同事通过无数次试验,创造性地将废丝、污泥成功回用到生产原料中,品质不降反升,实现行业零的突破。类似的全员创新例子还有很多,仅去年,整个基地就因此节能降耗达6000万元。

来了,便不再离开

桐乡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广告语:来过,便不曾离开。这句话对巨石成都基地同样适用。

在陈杰看来,高水平“走出去”,离不开一个“融”的问题,“用心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当地百姓就业增收,这是企业‘走出去’不可回避的担当,也是壮大‘地瓜经济’的应有之义”。

采访中,我们听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随着城市发展,原先处在一片荒芜中的巨石成都老基地周边越来越繁华,基地随之竟成了被投诉大户,投诉全是针对基地的蒸汽排放。尽管相关部门一查再查,排放值远远低于标准,但投诉依然络绎不绝,最后只能谓之“达标扰民”。

“对此,我们特别能理解。”分管环保的赵维东,穷于应付却心无怨言,“巨石成都基地是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而来,既然来了,就要充分融入当地、服务当地。”这个难题,随着基地2019年主动“再拓荒”搬迁,迎刃而解。

用心融入,是相互的。

玻璃纤维生产,有一个环节特别苛刻,那就是池窑点火后,一刻都不能停。

“一停,损失起码上千万元。而成都基地投产19年来,没有因意外停过窑,地方支持企业发展的用心,由此可见一斑。”分管生产与安全的巨石成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庄建良举了一个例子——

疫情期间,成都曾两次实行全封闭管理。当地多个部门主动担责、全力协调,对有着上千名员工的巨石成都基地实行“闭环泡泡”管理。3年来,基地没停过生产,也没发生过一例员工感染。

出去,为了更好回来

43岁的沈耀华,是巨石成都基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见证者。

19年前,她风华正茂,被母亲一句“有一家浙江的大企业在招人”吸引,就和几百位同事一起,坐了42小时的绿皮火车来到巨石桐乡总部培训。次年,她用“做得很开心,你也来吧”一句话,把丈夫何云洲也吸引进了基地。

如今,都是技术零基础起步的这对夫妇,妻子从一线络纱工做到了检装车间主任,丈夫从普通机修工成长为技术支援巨石美国基地的专业技师。“我老公是美国人的师傅!”也成了沈耀华引以为傲的口头禅。

像何云洲这样出国带“洋徒弟”的员工,在巨石成都基地还有很多。

赴川前,我们曾走访桐乡市凤凰湖畔的中国巨石总部。一楼展厅里,有一张特别的世界地图。地图上,巨石“走出去”的每一步都清晰明了。

顺着曹国荣手指的方向,我们以桐乡为圆心向外看去,1993年,巨石在此诞生,接着是2000年的江西九江基地、2004年的四川成都基地、2012年的埃及基地、2018年的美国基地。一路溯江出海,由近及远,“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如今已形成全球一体的研发、生产和营销生态体系,有效提高了全球范围内供应链协同和配置资源的能力。

在“一带一路”的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巨石埃及基地宛如一颗耀眼的明珠,熠熠生辉。基地建成11年,总投资近10亿美元,总产能达34万吨,是中国迄今为止在埃及制造业领域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也使埃及一举成为世界第四大玻纤生产国。而该基地也充分发挥了国际化的平台作用,成为中国巨石开拓欧美市场的先锋和利器。

当前,中国巨石年产能超260万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25%,稳居全球第一。

藤蔓再长,终究瓜落故土。“巨石的快速发展,完全得益于‘地瓜经济’。”曹国荣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球经济格局、产业布局大变动,巨石不仅不会收缩和固守,还将积极提能升级,进一步加快“走出去”“引进来”的力度,着眼构建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双循环,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打造更具韧性、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的新巨石。

(朱海兵 王雨红 彭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