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社科院西亚非洲所副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特约研究员 杨宝荣
李艳洁
“就全球来说,非洲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杨宝荣如此评价南非的商业环境。同时他警告,企业的捡漏心理要不得。
《中国经营报》:如何评价南非的投资和商业环境?
杨宝荣:根据联合国发展署的报告,就全球来说,非洲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南非是非洲制度规范性、透明性最好的国家。未来10年,南非是资本流入的热点地区,将带动很多行业发展。企业一定要把握好这个趋势。
需要注意的是,南非本身有自己的很好的融资平台。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优势。南非也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一些企业投机捡漏的心态,希望在短期内赚暴利的心理,肯定不利于企业在南非的长远发展。
10年前,国资企业进入非洲是机遇期。现在民企在非洲则面临竞争无序的问题。中国在非洲的状态,就和上世纪80年代去远东中东淘金的状态一样,是一种倒爷的心理。现在去非洲还带这种心态,肯定是不行的。
《中国经营报》:中国品牌在南非市场的认知度还不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杨宝荣:南非整个市场对中国企业的认同度不是很高,这是因为这个市场长期以来是西方国家主导的,比如一直用某品牌的化妆品,出现一种新的,一般人很难放弃旧的去尝试新的。
此外,产品需要符合当地的使用习惯。比如冰箱设计,国内企业针对黑人的冷藏习惯设计的结构,很快就容易被接受。但如果完全照搬中国这些东西,肯定不行。
在商业营销模式上,西方有市场文化的理念,南非主要是秉承西方理念的,因此完全沿用中国人的思路是不行的。做零售要研究当地人的消费习惯和特点。要长久立足经营的话,肯定要考虑这个问题。
中国和西方,消费文化的理念差别还是很大的。中国企业可以先定位黑人,根据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层次。尼日利亚很多中产阶级穿中国的高档东西,如果市场有消费能力,做中高端也是可以的。民营企业必须要做好调研。
企业需要制定本土化的经营策略。比如沃尔玛,到中国也建立在中国的营销渠道,没有多年积累的社会关系,一下是打不开市场的。现在沃尔玛在二三线城市运转不下去,因为营销和供货渠道没法和中国本土企业比。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比如联想,在进行跨国并购时,雇佣当地人,就会比较容易取得认同感。
《中国经营报》:如何评价南非的经济政策,尤其是黑人复兴计划?
杨宝荣:这个政策其实对中国商人的影响不是很大,毕竟中国企业在南非雇工数量较少,主要还是西方企业,这个政策对南非国家发展是合理的。
南非黑人的教育水平,30~40岁的主要劳动力受教育都比较低。黑人复兴计划里面,政府有很多政策,都是围绕增加黑人机会、提高社会竞争能力的,如果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在全非洲比较,南非的知识经济结构还是挺不错的。
在南非投资建厂,遇到罢工和劳动力成本上涨,中国企业家会归咎于工会势力强大,因为中国有更多廉价竞争劳动力。但其实这是对劳工权益保障的确认。
《中国经营报》:南非人口只有4000多万,南部非洲的经济基础差、政局不稳。这个市场潜力究竟有多大?
杨宝荣:南非这个市场,直接开拓成本很高,但是区位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中国的服装业和制造业如果转移,相对还有更便捷的地区,比如东南亚,不但有技术和人力成本优势,地理位置也紧邻,因此制造业的生产线转移到南非还是很少的。
非洲国家的差别特别大,南非是个特例,它的制造业和工业水平是很高的,但是其他国家的工业水平就很低了。一个行业必须有产业链和上下游企业。如果没有的话,成本就会很高。在新兴市场国家,投资趋势是很好的,但不是很快就达到预期。市场健全的国家,则很难进入;有风险的地方,才有机遇。
中国企业的制造业成本还是相对低的。中国企业在南非的利润空间还是可调整的,非洲市场的整个利润空间相对全球还是高的。要维持南非市场还得提升实力,才能参与国际竞争。
积极的人发明了飞机,消极的人发明了降落伞。遍地黄金都得挖。早期殖民者都很辛苦。都得经历开创期,需要时间认同。要去南非必须立足于长远。全球化时代,除非有特别资源,在完全市场竞争状态下,利润都是透明的,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有自己的战略和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