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集12分钟的篇幅呈现一件美术作品,谈美术也谈中国、谈艺术人生亦谈时代烙印——大型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注定开拓一条不同于传统美术类纪录片的新道路。
片中的每一件画作都被放大了灵魂,每一位画家都呈现出新鲜的面孔。中国画家齐白石不再被描绘为奉上神坛的大师,而是能为画坛带来清新之风的可爱老头。中国的一代墨法宗师黄宾虹,其“用墨七法”高山仰止,然而技法之外,更让观众动容的则是那抚慰创伤的精神之力。要做到这样的举重若轻,三位主创可谓煞费苦心。
精准领航:让美术佳作“活”起来
在节目策划之初,身兼制片人、总导演、总撰稿多职的刘帆便把节目定位于“以短小的篇幅、先进的电视技术手段、独特的视角阐释美术佳作”。
(制片人、总导演、总撰稿 刘帆)
美术作品,阳春白雪,要想登堂入室,先要跨越“鉴赏”这道门槛,《美术里的中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铺设跨越这道门槛的桥梁。齐白石的《虾》通过3D建模的方式“活”了起来,但那不是传统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打开方式,而是通过一只虾的水墨模型看到齐白石笔墨的精妙之处,那根纤长虾须的律动,充满了水中才有的阻力感,让观众真切地从白石老人所画的一根虾须中窥见宇宙的浩瀚。
国际视角:着眼中西文化互文性
美术作品,表达了人类共同的语境。内容创作上,联合总导演李瑶着眼于中西文化的互文性。
(联合总导演 李瑶)
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多有学贯中西的巨匠,他们的画作鲜明地体现着东西方文明的相遇与融合。吴冠中用西方油画形式美的语言,描绘故乡江南的生命意象,创造出根植于自身文化土壤的中国人的油画。徐悲鸿融西方写实与东方写意于一炉,既得奔马之形又得奔马之神,水墨肌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透视感。
创新呈现:营造美学风格与意境
从形式到内容的创新,也注定了解说词要完成相应的创新性转化。在节目撰稿李熠祺看来,《美术里的中国》解说词不仅是交代信息、展开故事的工具,更是营造影片美学风格与意境的手段。
(节目撰稿 李熠祺)
《美术里的中国》解说词力图以国际化的视角,介绍中国人的世界观、宇宙观、审美精神和民族品格。当我们从笔墨中读出“墨分五色”“一生万物”,从构图中看到“计白当黑”“有无相生”,在花草中看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意,在山水中看懂“万物和谐”、“天地与我为一”的智慧时,世界就在美术中读懂了中国。